Photo by Kenny Stier on Unsplash

何時該換教會?

韓敬歆 Steven Han

--

年近40,從小在教會長大,主動離開過 2 間教會,有 4 次需要重新找教會聚會的經驗。從一個在教會的有實質責任的傳道人,到一個單純去某間教會聚會的信徒,這 15 個月來我常想寫「如何找教會?」的題目。只是思想這個題目之前,我覺得更可以探討的是「認真的基督徒何時該(可)換教會?」

不是搬家或換個城巿居住的換教會,也不是結婚所以男女雙方必須一起聚會的換教會,更不是離開信仰離開教會的那種換教會,而是覺得「我該走了」或「我需要走了」的那種換教會。

難在心中的 OS:背叛

換教會很難的。如果可以選,誰想要離家出走,誰又想要換掉自己的父母呢?你曾深深地愛過某個地方,你把你對上帝的熱情、你的屬靈青春年華、時間、甚至是金錢都投在這裡,如今,卻動了想要出走的念頭。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很蠢?過去的投入到底算是什麼?又是不是一切都是白搭?首先面對的,或許是對自己的懷疑(註1)。

然後你有朋友,不是教會的會友,而是那些每週都見面,從陌生到有革命情感,彼此了解也互相接納的朋友與好友,捨不得他們。熬夜、彩排、一起被罵、一同成長、服事後享用大餐的慰勞、領人信主的興𡚒、參與營會同睡一間寢室的床前談話,都可能在換教會後劃上句點。這是我個人經歴換教會最痛苦的事,痛到你會流淚、苦得是你不知未來如何維持這段友誼。

對自己的懷疑,加上友誼上的可能的切斷,你覺得自己是個背叛者。

氣在沒有同理的回應:定罪

本是該充滿愛與接納的教會,畢竟牧師們在講台上都超會講的:說什麼教會就是一個家,我們是愛的群體,你是神的女兒兒子等。當你不小心或是虛心地透露了想換教會的念頭時,世界忽然變了。突然間:

  • 有人然強調委身教會的重要 → 你不知我過去如何委身嗎?
  • 有人搬出要相信上帝的主權 → 我有說我懷疑上帝了嗎?
  • 有人說教會就是這樣去到哪都一樣,重點是仰望神 → 蘋果都一樣爛不代表我只能一直吃爛蘋果啊!又是誰說只能買小7的香蕉,OK賣的不也是蕉嗎?
  • 這事很大你有好好禱告嗎 → 我有禱告但你有為我禱告嗎?
  • 聖經是怎麼說的 → 這時怎麼真理這麼重要了?
  • 你不要因人而跌倒 → 我就已經摔在地上了
  • 某某某其實不是壞人 → 無意義的廢話,不然我是壞人嗎?
  • 你需好好被醫治釋放 → 是要醫幾次?

種種光怪陸離的回應排山倒海而來,其實你要的只是一句「你還好嗎?」或「我可以為你做什麼?」卻目睹了原來信仰人人會說,聆聽者卻少。教會裡的正義魔人(sorry, 是正義聖人),比網路鄉民鍵盤手還可怕。你可以不上網,但正義聖人會主動找你。

不明就裡的評論員們強壓寥寥無幾的聆聽者,你被定罪了。

如同被強暴者在報警時卻被質疑是否穿太露而引人犯罪的二次傷害(好像形容的太強烈了!),在感受上或許就決定不說隱忍下來,可能比較好,只是傷痛或傷害仍在。或者,它成了第二條路,由愛產生的懷疑,如今卻變為由愛生恨。你開始恨教會了。

換教會可以不是背叛也不是犯罪

當然有人視換教會為兒戲,也有人去哪間教會都不爽,都有意見,更有人你不知他是來找耶穌還是找人脈的!但,來教會聚會的本質不僅是遵守聖經的教導,更是追求屬靈生命的成長(聖經中的信仰一直是群體性大於個人性的)以及福音的傳遞。在此基礎下,換教會就不是自私地追求個人信仰的成長,反成了實踐所信真理的出路。

我不是站在鼓勵換教會的立場。而是企圖消極地給予真心追求信仰的痛苦者一些釋放,以及積極地鼓勵認真的基督徒關心與鼓勵那些換教會者。

何時該換教會呢?

該不該換教會不是像台灣申請外籍看護的巴氏量表,評定你合不合乎資格。手上也沒有任何統計數據,只單就實際可能發生的情境,依次按機率列出。或許你該考慮換教會,因為你已無法維持信仰上屬靈的健康。

首先,是關係層面,那些尚未走出的心痛或破裂關係

我個人猜測這是最常遇到,卻是最不敢或是最不被允許換教會的。情況可能是在教會遇到前妻或是前男友、可能是都在教會投入卻決定分手的情侶、可能是你遇到你的前主管、可能是關係起來越差的小組長或是小組員、更有可能是陽奉陰違的傳道人,或在教會界被捧為座上賓的見證紅人、事工成功聖人(註2)、或許可能是生意上原先合作後來拆夥的人、甚至可能是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

一定會有人說,這是基督徒操練和好、饒恕、相信上帝的操練,也鼓勵要忍耐,何況我們是來教會找神不是來找的人。這我同意它在理論上的正確,在聖經上的基礎,以及在神學上的完善。但在實際操作應用上,仍有空間,不能一成不變。且千萬不要小看教會八卦流言這種上層武功可以挑斷你屬靈手腳筋叫你武功盡失的毒招。

基督徒與神的關係不是憑空想像的,也常常透過在地上的關係反應出來,我們也透過這些關係增加對神的認識。反之亦然,一個極度被破壞的關係,也影響了我們對神的認識。許多自幼缺乏父親角色的人,較難想像稱神是天父,代表什麼?經歴數次被背叛的人,把生命交給神會有困難,因為無法信任。每週重新遇見那個令你極度受傷或是造成破碎關係的人,你光是處理情緒就搞不完了,怎麼去認識神。

試想,健身本是有益的。但若你加入了一個健身中心,剛好它的地毯材質讓你過敏,雖不致命,但每踏入必有反應。或許有一天你身體夠健康了,就不會過敏了,但何必呢?為何不找一間不會讓你過敏的健身中心,好好把身體練好呢?那個每週一次以上,你見到他就衝擊你與神關係的人,是否可以遠離他?換間教會,他還在你可以走,走到一個可以讓你修復與專心在神面前的教會。

其次,是神學層面或事工焦點,就是教會目前的信念或是走向與你個人的堅信或是立場有十分的衝突或是對立

這裡指得不是正統信仰與異端那在救恩上的差異(這在下一點會提及),或是主流教派與極端教派的差異。我所要強調的某些已經有個人事工感動,甚至是聖經經文上確信的基督徒。衝突點不在於聖經真理的對錯,也不是犯罪的問題,而是在於神學上的立場或事工走向。

或者你是高禮儀宗派出生,對於主日你相信焦點是我們一起敬拜神,而非厲害的敬拜或是節目化的講道。或者你很清楚跨文化宣教是你所要投入與關心的,但你的教會連社區的外籍移民或工作者都無心接觸。也有可能你的生命階段需要的是細水長流的改變,但你的教會這三年極速成長、節目活動不斷,不參與或是跟不上讓你有莫大的壓力。你非常看重內室親近主,可惜孤單教會連禱告會也沒有。可能你相信福音在照顧孤兒寡婦,社會的弱勢與邊緣人需要持續努力,但你的教會覺得這不是直接的傳福音,決定把金錢投在其他地方。更常見的聖靈工作究竟到什麼程度?什麼才是該被強調的聖靈工作?就不再細數了。

當然,我相信神使用教會來突破我們固有的思維,也肯定教會的帶領。但另一方面,有的基督徒適應力很強,很可以跟著教會的方向轉彎。有些人即使不認同,也不會多說什麼,照樣好好聚會就是了。但有些人 — 積極、激進、實踐者或是意見領袖,就會比較痛苦。有些人,某些事務信念已成了你生命的一部份,更加煎熬。當然,你可以繼續在教會蹲著、潛水直到改變的那一天。若是忍不住,或許可以禱告是否該換教會?

我個人的親身經歴,時機未到強迫改革,會有無意義的內耗。鬍鬚張魯肉飯賣得好好的,而必強迫它改賣漢堡、牛肉麵、或素食呢?好好的離開去永康街賣牛肉麵不是美事一件嗎??

最後,基要真理面的,就是基督信仰核心在信仰宣言上的正邪之戰

我覺得這是最少見的,因為九成以上的基督徒是無法在這層面有信心下定論(註3)。我們大部份的人,不太有自信到可以(或者敢)指出教會在基要真理上理的錯誤。我們通常很信任教會的傳道人,近二十年來才大大成長的教會更是過度信任主任牧師。我們的信仰幾乎都是教會說什麼就是什麼的傳承方式,至多就是「我覺得怪怪的」或者「這我無法認同」的程度,要進到「教會這樣是錯的」,且錯到基要真理層面的指正,是要非常小心,且難度極高(就是等級不夠,別隨便挑王來打)。

什麼是基要真理?基本的三一神論、基督論、救恩論我想大部份的人都可以認同。但聖經論、教會論、聖靈論等其他系統神學或聖經神學呢?如何區分與堅持主要的神學立場(或基要真理),且同時放寬心胸(spacious heart)在次要的議題上允許且容忍歧見,是這裡最主要的挑戰。

或許《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薩諾斯 Thanos 與鋼鐵人 Tony Stark 的對話必須成為我們的提醒

Thanos: Stark.
Tony Stark: You know me?
Thanos: I do. You’re not the only cursed with knowledge.
Tony Stark: My only curse is you.

任何人都要小心,別誤認為自己是先知,是真理的擁有者,掌握了全部的真理。而企圖以自己的力量對世界、對教會作出唯一的救贖。

我可以換教會了嗎?

換教會的目標並不是解決某個特定問題,因為有罪的人去到任何一間本質上是罪人組成的教會,必定會產生或遇到下個問題。若是有愛你與敬虔的基督徒陪伴,那是最好的。個人的安靜、沈澱與禱告,有聖經真理的查驗,以及聖靈的引導則是必須的。

讓換教會成為信徒一個正面的屬靈成長,以及彼此建造的選項之一,而非屬靈上病入膏肓的唯一藥帖。

【自清】我的目的不是要拆毀教會的合一,讓換教會其至搶羊成為一股風潮。華人教會普遍的合一是出於華人文化那種好來好去檯面上和諧的合一。但合一應以真相與真理為地基,而非單在人際關係甚至是裙帶上的合一。真正的合一應是認識彼此的不同、尊重彼此的信念、提出挑戰非刀刀見骨的撕殺,在廣大上帝國度的生態系中,不同的人(羊群)可以找到不同的教會,不同的教會共同在自己的位置上,擴展神的國度,也成全了每隻羊的生命。

註1:這種懷疑是很複雜的:從對到上帝為何讓這事發生的質疑、到上帝是否可信嗎的懷疑、更常見的是對教會失望、對教會掌權者的偽善甚至犯罪、對自己曾經如此真心或坦白的後悔等。最後,皆歸因於對自己的懷疑「為何曾經作了這些決定?」

註2:教會的造神運動可是比認識神運動擅長多了。

註3:這不是研究報告,所以可能我對所有的基督徒過度悲觀也不一定。

--

--

韓敬歆 Steven Han
韓敬歆 Steven Han

Written by 韓敬歆 Steven Han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大卻說不好台語的台灣人,被笑台北俗。曾是基督教機構同工及教會傳道人。現在美國南加州當國際學生的老公,及當教會牧師 Disciples of Christ clergy。 https://about.me/Sophist_Taiwanhttps://paypal.me/StevenEltice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