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想搞直播!COVID-19 是強迫教會反思聚會運作機制的寶貴時刻
受疫情影響的教會紛紛暫停了聚會,也開始了線上會議、線上敬拜、直播熱潮,教會決策者也被迫新用新工具來管理、經營、及牧養教會,強制升級擺脫不是我們教會模式的過往思維。然而工具的轉換是表面的,且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甚至家庭組成與性別,都會影響工具的使用。若只想著形式轉換,以為弄好線上聚會就行了,那麼將會錯失良機——聚焦本質的良機。
聚會的角度看,教會常見的三種聚會,皆是該反省的:主日崇拜、禱告會、小組(團契)聚會。
主日崇拜偶像化?
雖然許多教會的主任牧師或名講員早已成了會友心中的神聖不可侵犯,但我所指偶像的是「主日崇拜」本身。就疫情與病毒傳播的角度,主日崇拜是教會最多人聚集的時刻,本該第一個暫停,實際上卻可能是教會最後暫停的一個聚會,理由往往是「主日崇拜不可停!」這就是偶像化。是不是主日崇拜沒了,教會彷彿就失去了重心?會友們也失去了焦點?理應是有了耶穌才一起守主日的聖徒相通,卻瀰漫著沒了主日崇拜就看不見耶穌的味道。
若從教會的會友,到教會的管理階層,都有「不可無主日崇拜」的害怕,是否暗示著,信徒的身份認同與信仰活力,被綁死在某個有名稱的教會(堂會)。基督徒與基督連結的核心身份,以及聖而公之教會的更大肢體,聖靈的更新,又在哪裡?
所以當主日崇拜變成線上時(無論是直播或是預錄),不可忽略的,是「為什麼要有崇拜?」以及「線上崇拜的目的是什麼?」這二件事。如果不及早思考,那麼線上主日崇拜將成為軍備競賽,最後勝出的,必定是擁有更好的畫面與脫口秀般牧師們的連鎖品牌。
近年來,我認識的信徒,包含我自己,不自覺且已經把「好」的主日崇拜縮小至「感動的敬拜」和「好的信息」二個指標。先不討論它的正確性,但在這個概念下,一旦線上主日崇拜,複雜的現代詩歌若沒有好的收音及平衡,保證只剩下雜音或噪音,只是「忍耐著敬拜」。而好的信息若單獨被抽出,那麼跟空中主日學,以及講道 VOD 又有何分別呢?對比可以聽到外教會更好的信息,地方堂會的主日信息角色若沒有清楚定位,「不夠好的信息」線上主日就會越來越無力。
線上主日崇拜會耗去許多心力與人力,它該是輔助教會達到幫助會友守主日的方法,而非本體。各教派、各宗派主日崇拜的神學不盡相同,我個人想強調的最小原則是
在群體敬拜中的與主相遇,專注尊主為大,讓神來向我們說話及改變我們,回應祂所賜的盼望。
在此時刻,我會建議以此方式的主日:
一家人(二三好友,儘可能不要獨自一人)在主日時一起唱首簡單的詩歌(古典詩歌),重複多唱幾次,讀一段教會的指定經文,聽教會的主日信息,彼此分享,最後一起喝葡萄汁吃麵包守聖餐,互相代禱結束。
禱告會功能化?
禱告會是我個人最感到困惑的,已經不知多少年了,大家都在傳遞著「禱告會是教會復興的關鍵」、「禱告會是教會成長和興旺的標誌」、「禱告會是信徒領受祝福的關鍵」等口號與觀念,我們總是為了禱告會而禱告會,希望大家來禱告會而想出各種說服人的方法。
有的禱告會很多人,但其實大部份時間都在音樂敬拜!有的禱告會人很多,所以安插了更長的信息!有的禱告會,其實與會者開口禱告不多!甚至有些禱告,只要加參加,不一定要禱告,只要領受!信徒們單純又忠心,鮮少問自己的內心:「為什麼來禱告會?」
線上禱告會,能否再單純一點:
出於對自己的軟弱與罪的認識、出於對神的渴慕、出於對他人的關心與愛,來到神的面前禱告。
且因著肢體幫補的概念,「我們」一起禱告,所以形成了禱告會。我聽到你的禱告,口裡心裡都阿門;你聽到他的禱詞,信心被堅固;他聽了我的祈求,一同尋求神的介入。線上禱告會,可以
三到五人一起視訊,分享壓力、喜樂、與盼望,配合著教會的經文或主題,輪流張開口禱告,一句二句,把我們的一切,陳明到神的面前。
小組(團契)聚會直銷化?
快速成長的教會,或者近年來終於看見台灣本土教會策略(成功案例)的興起,對於小組(團契),始終脫離不了清楚的目的:教會增長。
口頭上都可以有許多說法來論述小組(團契)在基督徒肢體的重要,但看著每年大型小組事工的研討焦點,講員皆是也必須是有目共睹大幅增長的教會牧者,便知道其實所謂的小組事工研討,大環境(最起碼在台灣)所推崇指標便是「教會增長」。
小組是教會的延伸,是生命照顧的延伸。小組不是學做事,是學活著。
小組的組員們,無論信主與否,不該是教會增長的工具,因為組員不該是數字,他們是靈魂。而靈魂是不可以被估價的,不能被貼上功能的標籤。小組不該是教會管理階層意志的延伸,更不能以精兵的說辭讓小組成了篩選的工具。
在小組裡,我們學習與活出「基督徒生活」,我們陪伴彼此,沒有誰強誰弱,誰屬靈誰初信,只因我們必須是群體,無一例外。事工幫助我們有生命連結,沒有事工我們還是彼此關心。我們不一定要有用處,單因我們都有神的形象,彼此接納。我心中的天國文化,會首先出現在小組。
線上或實體其實都無所謂,打電話也行,小組可以
真誠分享在疫情中面對的困難,研讀與思想上帝的話對我們的指引與挑戰是什麼?相互鼓勵,彼此代禱,堅固信心。如有能力,幫助沒有資源的人。
換位思考
COVID-19 的確是災難,是瘟疫。同時也是挑戰,挑戰信徒就是該參與教會聚會的舊思維;挑戰某些聚會是不可少的積非成是;挑戰教會管理階層換位思考,從「這些聚會必定可以幫助信徒」的把人拉進教既有框架的形塑形,換位成「我的會友需要什麼幫助以致能夠更親近神、更發現信仰是實際的、更知道上帝是上帝」。
教會一方面對未信者宣揚悔改赦罪的福音;另一方面,也該檢視神是否要我們這些自認因信稱義的信徒們,找找自己該悔改的地方。
基督徒不能只傳福音,也要記得,我們自己每天也都需要從神而來的福音。
這篇文章的起緣,是在 FB 上跟朋友們交換意見時的一段話:
身為一名教會傳道人 (local church pastor) 我一直關心的是應用的部份,台灣人的基督信仰,基本上是西方中產階級白人的基督教(近年來似乎更縮小範圍至美國資本主義保守基督教了),因我個人改革宗的色彩很淡,所以我個人的服事,覺得最關鍵的難處一直是在「信仰處境化」,即「讓信仰在生活中展開」的自發行為,而不是被眾名牧們或大老們所定義的基督徒生活與實踐、口號與流行。當我有機會在黑人教會聚會,聽了幾次拉丁裔牧者的分享,總是覺得很神奇,讚美神的偉大、多樣、與包容。同時也覺得自己實在太狹隘了。或許,這半年的反省,就是我過去的信仰,以及周圍看到的多數例子,信仰都是「教出來」的,而不是「活下來的」。我仍在填鴨式教會的框框中,好像學和背了很多 (a+b)² = a² + 2ab + b²,卻無法想像是哪種圖案,要怎麼用?以至數年後回頭看,這些公式和三角函數,成了硬梆梆的回憶和浪費生命。雖增加背誦能力,實際影響有限。如此下來,我傳遞的都是「專案式的信仰」,傳福音、靈修、主日學、宣教、教會植堂、小組、敬拜讚美都是專案,都很有異象,都可以很成功,但都要很用力地精心製作,觀察收視率,驗証成效,但彼此都連不在一起。因為沒有跟福音連在一起,沒有在我與上帝的角度上成為生活、無法外擴至他人,某方面,殘忍地說,都沒有生命。
For more information:
- 7 Lessons from Singapore’s Churches for When the Coronavirus Reaches Yours, Edric Sng,Christianity Today.
- 黃金十年 放眼教會2020–30 TABLE TALK — 讓禮拜成為禮拜,基督教智庫。
- 「虛實整合」的網絡牧養,胡志偉牧師,信仰百川。
- 領聖餐「有撇步」 除餅杯消毒,也不失愛的團契意義,松慕強牧師,今日基督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