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ngela Lo on Unsplash

賴特《信主了,然後呢?天國的倫理學建構》part 1

本書適合厭倦了在眾多自嗨教會活動中,想當普通基督徒的朋友。非書評,純粹是筆記

--

0序。賴特清楚且有條理地介紹本書。本書如《純.基督教》和《意外的盼望》的續集,上二本談論了早期基督教的基本原則:神這位創造者,定義要在最後把天國和這世界結合在一起,而且這計劃已經在耶穌基督裡明確地開始了(p.11)。而這本書不僅是延續,更會關注「品格」和「德性」的概念。賴特自言主要的論點是:應該從人生最後的終點,理解和塑造基督徒現今的生活,包括責任和個別的呼召,因為達到這終點是我們被創造的救贖和目的(p.11)

書中無意提出倫理學的完整架構,主要是探索基督徒品格如何形成,作為一般品格如何形成的個別範例。作者認為本書有一個主要重點:刺激未來的基督徒能夠槳意且熱情地追求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德性,讓他們的品格重新被塑造,使他們無論是個人或在群體中,都成為神要我們成為的人(p.12)。作者寫書旨在提出雙重的挑戰(p.13),並盼望讀者找到交集:

  1. 挑戰基督徒以嶄新的角度思想基督徒行為的本質。
  2. 挑戰所有人徹底思考,真正地成為人 (to be genuinely human) 究竟是什麼意思。

賴特是名學者,亦列下他的預設與自身的限制(p.13–14)

  1. 預設拿撒勒人耶穌的言行,與新約四福音書的記錄相差不遠。
  2. 預設保羅寫了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
  3. 他的論說是以「西方基督徒」來表達自身的限制。

可以繼續看下去了。

1我們為何而活。第一章以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詹姆士的故事開場,他與神相遇後,人生從此被翻轉。如同多數二十歲上下遇見主的人,為主火熱在教會學習及參與,然而在「屬靈」和「屬世」觀念的拉扯下,他的問題在教會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各樣的知識和機會,難道在「屬靈」上都一文不值嗎?在活著直到見主面前,只能等待嗎?年輕人詹姆士的問題是:

真的就只有這樣而已嗎?在人信主之後,到死後進入天堂這段期間,難道就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p.20)

同時在所謂教會規矩上,詹姆士也不明白:

不明白這些要求如何與基本教導相互協調 — 就是人只要憑著信心,接受耶穌和祂成就的,神就已經按照人的本相接納了他。如果真是這樣,他為什麼還需要被暨有這些古板的規矩綑綁呢?(p.20)

賴特以一個比喻表達了這個中間狀態的疑問。在你所站的這邊河岸上,你宣告了你的信仰。對岸,則是信仰的終極結果 — 最終的救恩(p.21)。兩岸之間有橋梁嗎?的確是有的,且有很多名稱,其中最明顯的名稱是品格。也是本書的主旨(p.22)

同時,另外二個老朋友化名珍妮和腓利的爭論,也同樣有趣。珍妮說:

如果你相信福音,新約就成為你的人生手冊。記載在當中的規矩相當清楚。你的情況只有兩種可能,不是遵守規矩,就是不守規矩。(p.23)

腓利的論點也很清楚: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不是給我們一堆規矩…耶穌來,是要幫助我們發現真正的自己。(p.23)

二種論點不僅讓基督徒懷疑真的有「對」和「錯」的分別嗎?也不斷在生活中擦出火花,這種現象反應了更廣泛問題的基督徒版本「對我應該如何活在這世界上?」「我要怎麼尋找答案?」(p.25)信主之後,遵守規矩和找尋真我的二選一難題,有沒有別的選項。賴特給出的結論是:

你信主之後所要看重的事情,並不是規矩,也不是自發性的自我探索,而是品格(p.26)。

https://www.instagram.com/sophist_taiwan/

從 2008 金融危機、2001 美國 911 事件後機場的安檢、到美國與兒童相關工作的複雜檢核,皆反映出我們不再信任人。任何人都一樣(p.28)!於是有了兩種顯而易見的拉扯,制度層面引入更多的規矩的「再規章化」,個人層面想對自己真誠再考慮後果的「去規章化」,然而,問題在於引進新的規章並不能處理問題的中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不夠好,光靠規矩同樣不能解決問題(p.28)。其實,循規蹈矩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但上一代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不再認為品格或是正直有什麼重要(p.29)。作者指出西方世界和基督徒都面臨相同的問題,特定的答案就品格。

那麼聖經怎麼說呢?作者引用了符類福音皆有的經典故事,一名年輕人來到耶穌面前,問他:「該做什麼才能得著永生?」賴特以第一世紀猶太人的概念詮譯,「永生」的意思是「未來的時代」、神會把天地結合起來的時代、神的國降臨,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時代(p.33)。也就是說,此人的問題是當神完成祂的應許時,我能在其中嗎?那個真實的未來,如何塑造我在現今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呢?如果那樣的未來是我的目標,前往那裡的道路在哪(p.33)?換言之,作者認為第一世紀那名猶太人跟現今讀者問的幾乎是相同的問題:我要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就是那能夠令人完全滿足的生命(p.33)

當大家以為道德規範和如何幸福只能二選一時,作者企圖以本書說明:聖經對「人類生命終極意義」的觀點,能夠開始另一種視野,讓我們了解「人生該做什麼」和「生命完整幸福」兩個問題是相互交織的(p.34)。耶穌給這位什麼都已做到,但感覺少了些什麼所以還不完全的年輕人,提供的答案是:來跟從我。

耶穌的建議是從裡到外的改變 — 把他的人生變成更偉大、更寬目標的一部份:他需要把神國放在首位,並且把他鄰舍(尤其是貧窮鄰舍)置於他自己的滿足和前途之前(p.36)。顯然這個人還沒預備好,所以聖經才記戴他憂憂愁愁地離開了。在賴特的眼中,耶穌給予的是真正的挑戰,不是增加一條或兩條的誡命或提高道德標準,而是另為不一樣的人。耶穌挑戰這位年輕人要轉化品格(p.36)。而年輕人之所以離開,是因他認清了理論和現實、誡命和實行之間的鴻溝(p.36)

品格更改變的解方同樣在馬可福音裡,編寫在馬可福音 10:13–16 回轉像小孩子的講論,以及馬可福音 10:32–34 人子預言自己在耶穌撒冷的遭遇裡。在遵守外部來的規矩和發現心靈最深切渴望的二條路徑中,賴特想論證的是基督徒該學習如何作為一個人(p.39)這種作人方式,這種品格的轉化,稱之為德性(Virtue)(p.39)

作者以「哈德遜河上的奇蹟」(Miracle on the Hudson)這個故事中機長的決定且能夠執行來闡釋德性,「德性」是一個人因為希望能行出良善和正確的事情,因此努力專注地偏出上千個小決定(p.42)。它不是「本能」那種與生俱來的「第一天性」(first nature),更像「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本書便是要闡述當我們將「德性」理解為心靈及生命習慣的操練,能使人朝向人生真正的目標,這種充滿動能的德性,就是基督徒行為挑戰的核心精神,如同新約所展示的培養品格(p.46-47)。這對現在世界和教會是革命性的概念,解答詹姆士、腓利、和珍妮的問題,一個人信主後,需要藉由操練基督徒的德性,培養專屬基督徒的品格。要做出睿智的道德抉擇,你不只需要「熟悉規矩」或是「探索真實的你」,更需要培養基督徒的德性(p.48)

回到本章的標題:我們為什麼而活?本章的小結,就是要成為真實的人類。我們按著神的形像被造,在敬拜的同時,以完整及廣義的宣教展現「跟隨耶穌」的上帝形像。藉著聖靈的工作,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帶出品格的轉化(p.49)

怎麼寫了這麼多,給看完的人拍拍手。若你願意,也請在 MediumFB 上給我點鼓勵或與我互動討論,讓我知道這筆記對你有幫助。去書店買書回來看,則會更有收穫。

【註1】HaperOne 於 2010 出版 N. T. Wright 的書 After you believe: Why Christian Character Matters,中文版由校園書房出版於 2019 年初版,譯名為《信主了,然後呢?天國的倫理學建構》。

【註2】《純.基督教》由天樓書樓 2008 翻譯出版,譯自 Simply Christian,HaperOne 出版。

【註3】《意外的盼望》實際的中文譯名是《天堂,有什麼好期待?:再思復活、終末,與教會的大使命》,2020 年由校園出房出版社翻譯出版。比《信主了,然後呢?》還晚一年翻譯出版,故在文中的譯者的翻譯書名與實際的出版書名有所出入。這本書是 Surprised by Hope: Rethinking Heaven,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HaperOne 出版。

--

--

韓敬歆 Steven Han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大卻說不好台語的台灣人,被笑台北俗。曾是基督教機構同工及教會傳道人。現在美國南加州當國際學生的老公,及當教會牧師。不是學者,只能寫簡單易懂的文章。認識我 https://about.me/Sophist_Taiwan 或支持我 https://paypal.me/StevenEltice